见证了太多加分政策和变相加分潜规则,网友再次看得气不打一处出。7月22日《新京报》报道,湖南省教育厅5月份下发通知,其中规定湖南省内普通高校教职工子女报考父母所在学校,且上了该校所在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线,可照顾录取。
在人际关系中,有一种理论叫“自己人效应”,说的是如果对方把你归于同一类型的人,就会更容易接受和信赖你。湖南的“照顾录取”俨然是“自己人效应”在高校招生过程中的现实版——教职工是高校的“自己人”,教职工子女是教职工的“自己人”,根据关系的传递性,教职工子女也顺理成章成为高校的“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当然也就名正言顺地享受“照顾”。
这样一来,高校教职工子女是“照顾”到了,但有谁来照顾一下那些没有家庭背景的农村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呢?为少部分考生大开方便之门的同时是阻绝了大部分学生步入大学殿堂的道路,少数人受到“照顾”带来的后果是更多人相应地失去同等待遇,其中的不公之处不言而喻。
事实上,这种“照顾”不仅局限在教职工子女,还有更多名目繁多的“照顾”在吞噬高校录取的公平公正。少数民族加分、军烈属子女、归侨子女、航模加分,林林总总的优惠便利种类数以百计。当然,笔者不会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制定这些政策的初衷,但毋庸讳言,在于具体实施过程中暴露的多如麻的问题让人心寒。漏洞、内幕、潜规则,不知道有多少权贵钱势享受到特殊照顾后在一旁窃笑。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加分事件,让人们认知了“特殊照顾”被扭曲之后的潜在危害。在重庆文科状元何川洋民族成份造假事件以及浙江高考航模加分事件中,加分几近沦为权利和金钱的盘中餐,高考录取公平险被无情践踏。幸亏媒体将其曝光,要不然真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趁机钻空子搭上加分的专线列车。
不管是加分也好,照顾也罢,说到底都是圈内人的优惠,不公之处在所难免,但湖南高校“照顾录取”则是对教职工子女赤裸裸的偏袒。教育部明令禁止,偏偏有令不从。教职工子女也是考生,凭什么就高人一等能够滥竽充数在录取过程中享受“超考生待遇”呢?苦思冥想不明白这是哪门子道理,倒是想起了一句古诗“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现在不妨稍作修改——近水楼台先得月,教工子女易上榜。(周欢)
(责编:刘宝琴)
- 2009-06-08裸体浴场没有照顾公众接受能力
- 2009-05-23应保障低保金确实照顾到社会弱势群体
- 2009-07-23有几种“照顾”不是腐败?
- 2009-06-16招收59岁公务员是“照顾”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