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3月23日《新京报》) 高考双轨在国外并不新鲜,德国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只有26%的人选择上大学,而超过58%的学生选择上职业或专科学校。这源于德国有一整套制度作为保障,并且市场供需关系产生了支配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仅数控机床操作工的短缺量就高达60万人,有的企业为一些高级技工岗位开出年薪几十万的高价,就是招不到人,最后不得不聘请国外下岗的高级技工。对此,有人将其归咎于社会的职业偏见,认为是不理性的教育观念所致。这种理由表面上成立,其实却有失偏颇。 职业偏见绝非天然形成,时下职业教育动力不足,根本上在于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一套从教育到就业,从权利保护到薪酬保障的配套体系,最终使得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热情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代加工的初级阶段,制造业的创新力不强,房产和金融显然更具吸引力,这不是高考双轨制可以解决的问题。 高考不是职业教育最大的拦路虎,有没有双轨制都不影响考生的选择。现在职业教育近乎于“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几乎没有领导干部、社会名流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反复强调职业教育重要的人的孩子也未必愿意去。另外,职业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教育的选择存在误区,教师缺乏技术实践,自然难以教出一流学生;二是校企间没有建立紧密联系,学生要么在学校中僵化学习,要么成为企业“不给钱的劳动力”;三是缺乏一流的职业技术院校,也没有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教材;四是技术人才没有可靠的就业保障和稳定的成长空间,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上述原因制约了技术人才的成长空间,也使得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动力不足,校企共建无法实现,于是职业教育长期处在初级水平,这才是时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说高考双轨制只是改变了供给,那么如何激活需求才是改革的关键。因为消除职业教育偏见从来都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市场和经济问题。唯有围绕市场需求和经济现实,进行教育层面的改革,并以此配套一系列的措施,高考双轨才会取得预期中的效果。 |
相关阅读:
- [ 02-28]如何让职业教育释放人才红利?
- [ 04-16]有劳动的尊严才有职业教育的春天
- [ 04-15]职业教育怎成“平民教育”?
- [ 11-23]发展职业教育的前瞻之举
- [ 10-17]职业教育不能变成水豆腐
- [ 11-18]我们需要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吗?
- [ 07-18]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饭碗”教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