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结束早自习,一名初一男生在教室外喧哗吵闹,老师上前劝阻,却被这名学生殴打,另一名老师经过,也遭殃及。16日,一份关于学生殴打老师的“事实控诉”在微信、微博上流传。据悉,“控诉书”为安溪凤城中学两名老师所写,表达了被学生无故殴打的愤怒,在文末,两名老师提出要求家长督促和教育,并公开道歉,维护正常教学秩序,100多名该校老师联名支持该诉求。(6月17日《东南早报》)
教师不能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瓜二
从报道细节可以看出,尽管纯属学生无理取闹,并对老师大打出手,不过稍令人欣慰的是,两位值得人们敬佩的老师自始至终克制住了怒气,没有还手,避免了多重伤害。要是老师针锋相对,跟学生正面起冲突的后果会怎样呢?前阵子,同属安徽的蚌埠市怀远县教育局发布了一份处罚决定,决定显示,因当地包集中学的梁老师在上课时,发现有学生在其背后贴了张“我是乌龟,我怕谁”的字条,还在上面配有乌龟形象,梁老师觉得受到侮辱,与这名学生扭打起来。教育部门起初决定因梁老师体罚学生将其开除。耐人寻味的是,很可能也正是舆论压力和当地教师联名请愿的作用,教育部门最终从轻了对梁老师的处罚。
类似的,教师不堪忍受低工资,联名请求有关部门涨工资;校长被撤职,教师联名挽留……这至少说明一则私力救济也许力量薄弱,杯水车薪,群体内部只能团结起来,共同发声,才能让有关方面听得见自身的委屈和声音,才能切实实现维权。二则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形似于“唇亡齿寒”的集体焦虑,为何老师们积极联名,因为老师们都在学生无端对老师动粗,抑或相关部门对师生冲突的处理方式和态度等事由中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因此需要抱团取暖。不得不说,这正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之一。
缘何会这样?以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为例,传统眼光认为师生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是弱势群体,因此无论从法律和道义上都赋予了学生相当多的倾斜和照顾,这确实是必要的,也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权益。不过,如今的问题似乎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客观上削弱了对老师权益的保护,从怀远教育部门起初无比草率的动辄开除梁老师的决定,到很多师生冲突事件中,大众在事实尚未厘清时,都条件反射地选择站到学生一边等事实都可以折射出老旧的社会刻板认知真的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当今社会,的确不再强调古板的师道尊严,不过从法律法规、社会认知等方面多管齐下,避免教师成为社会弱势群体,让老师们可以有尊严地站在讲台上,安心教书育人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短评:两老师无故遭学生殴打,谁该向老师道歉?
当师生之间的关系,到了老师在学生面前“低三下四”,学生在老师面前“耀武扬威”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颠覆了,知识的尊严也彻底消失了,这是文明的悲哀,因为老师是人类文明的引路人。
我们社会的许多人应该向老师道个歉了,因为许多人悄悄的做了“放纵孩子”的帮凶,做了“贬低老师”的助手。(殷建光)
更多:
诊治“问题学生”,真就无药可医?
实现“育人”要用纪律与秩序做保障
诊治“问题学生”,真就无药可医?
张兰军
又是师生关系问题!又是学生殴打老师!所幸在此番“纠纷”中,老师自始至终没动手,只是惹事方一人的“全武行”。有此做“铺垫”,接下来两名被打老师的“控诉”,才显情真意切,无懈可击;100多名老师的联名支持,更见纸短情长,别有意蕴。
问题是,100多名老师联名诉求,看似声势很大,力量够足,然而细品,其中又有多少“同是‘讲台’沦落人”的无奈,又有几多“孺子难教,斯文扫地”的感慨!进而,教师既腰杆难挺,又如何教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学生?还其它更大多数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秩序与成长环境?然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番“好意”,《教师法》《教育法》的“温情脉脉”,又使得教育者在实际操作中,瞻前顾后,左右为难。
诊治“问题学生”,真就那么无药可医,无方可治?答案显然否定。
据悉,该生自去年9月入学以来,一直都较为散漫。下学期开学,来校上了一个礼拜的课,之后基本没再来,直到5月14日回到教室。上学期间,除去殴打老师、同学,旷课、早退、迟到是家常便饭,公开在课堂上喧哗,抽烟,用手机播放歌曲等,也时常发生……
那么,如此一个“百病”缠身,难以“救药”的学生,其之“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其小学阶段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熬”过来的?经常逃课,甚至有时一个多月不来上课,在家长眼中又何以“挺乖”?其之目无尊长,来去自由,不良社会风气与低俗影视节目,又起到何种影响?在其多次被处分,屡教不改后,此番颇显“强硬”的记过处分,颇为“壮观”的百师大联名,又到底会有何效果?……
教育是一系统工程,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具体到每一名学生,不仅一“花”一世界,且都呈动态发展、变化着。其间“点、线、面、体”的相互交错,彼此影响,决定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应察其来龙去脉,看其左牵右连,能用联系、发展、辨证的观点“望闻问切”,方可收获喜人效果。
显然,对此“问题”学生,我们可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可归因“既有其母,必有其子”;甚至可问罪于影视剧、社会风气。然而,面对孩子既有的“今日”,看似很有力的“何必”,并无实际“贴近”意义。眼下关键的是,如何“辩证施治”,怎样“综合用药”,并附以关爱与温情之“剂”,促其“浪子回头”,助其健康茁壮成长。
实现“育人”要用纪律与秩序做保障
晴川
在这起“殴师”事件中,老师的克制忍让,体现了良好的师德修养,客观上也避免了类似“被侮辱反被开除”的麻烦,算得上有理性有智慧。既然学生犯错在先,那么要求其给当事教师道歉并不过分,而学校给予相应惩罚也是必须。让学生知对错、明是非,本就是教育的基本要义,应贯穿整个教育始终,而要让学生为错误道歉,却由教师联名倒逼,这让人心中五味杂陈。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变得如此暴戾、目无师长?这个问题在我心中盘恒已久。在我看来,原因有三。其一,家庭教育缺失。如今很多家庭忙于生计,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一些家庭护犊子心态严重,容不得学校、老师批评,致使少数学生对教育不再敬畏,对教师不懂尊重。其二,教师惩戒权不明。虽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这一权利过于笼统,以至于稍有不慎,便会跌落进“体罚”的篮子,让教师说不清道不明。
当一个教师对学生“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罚,更不能开除”而不得不放弃自尊,甚至牺牲自己的尊严来换回学生尊严的时候,这样的教师其实已经不再是教师,而只是学生的“仆人”,于是,教师的宽容民主、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被当作了软弱,以至于一旦遭遇批评,用“举报让你丢饭碗”相要挟的有之,奉行“拳头哲学”的有之。人人生而平等,这才是现代意识。当老师因学生课堂上的捣乱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人格被学生肆意践踏而无力维护,担心体罚越界而陷入不知咋管的尴尬境地,这种变态的师生关系,令人心痛。
正常的教学活动必须在有秩序、有约束力的环境中进行。实现成长成材的育人目标,要用纪律与秩序来做保障。没有纪律约束,没有强制性措施,就可能失去对孩子的管理和控制。而一味强调自主,强调发展个性,就会失去自由界限,迷失教育方向。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火堆旁的孩子需要及时拉开以免被烧伤。扰乱课堂秩序被罚站,犯了错误写份检讨等等,谁能说这不是把孩子“从火旁拉开以免被烧伤”?可悲的是,一些条条框框让教师变得啥事都怕,不敢管不愿意管,以至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出事就是好事” 被一些学校奉为了圭臬。这种教育错位,很危险的。
数年前曾看到过一则消息,说泰国教育部长建议恢复鞭刑,以帮助“老师们找到惩罚学生的有效措施,使他们规规矩矩。”鞭刑是否合理可行值得商榷,但这个建议倒很有意味。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对学生的适度惩戒,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完全合乎教育规律。提倡适度惩戒,决不是赞同体罚。纪律必须是强制性的,惩罚强制,不是靠体罚,而是在说服教育基础上的惩罚。(今日福建)
? |